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《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28年)》
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矢志奋斗
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》

网络问政切忌“各取所需”的“两面倒”

发布时间:2010-08-13  来源:新华网-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  字体大小[ ]

  8月3日,《人民日报》“新兴媒体”发表了《41位党政“高官”与一抉“留言板”》,一时间,引发社会各界和众多网民的强烈关注。

  官员“网络问政”,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,无疑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的一大潮流。41位党政“高官”通过人民网《地方领导留言板》,注重听民声、集民智、解民忧,力求拓宽“问政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”的快捷通道,实属难能可贵。

  尽管目前的官民交流渠道通畅,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,不少官员特别是到了一定级别的党政“高官”,真正深入基层,直接与普通百姓“面对面”交流的机会毕竟很少;而在现实生活中,普通百姓能面见一定级别的官员并与之沟通,这样的机会也少而又少。同时,在目前拥有的4.2亿网络大军中,仅有41位党政“高官”与普通网民“面对面”交流的机率很小,因为人数悬殊太大。而普通百姓真正能面见一定级别的官员并与之沟通的机会多,但由于他们整天忙于杂乱无章的“琐事”,上网少,即便“心血来潮”,为“赶时髦”,走进网络,又有几人能做到:“上网收集‘网情’,下网办好‘网事’”呢?

  毋庸讳言,普通百姓能面见一定级别的官员距离是存在的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,就是上下形成体制机制,充分利用网络,缩短时空距离,构筑迅捷沟通,实现政民互动,推动科学发展,促进社会和谐。

  本着这一目标的官民网络互动应能让双方满意,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网民不吝啬掌声,但笔者认为,要取得更好的“网络问政”效果,则应多在互动上下功夫,切实防止出现官民“各取所需”的“网络问政”通病。

  从许多地方的官民网络互动实践来看,官员一方面是要了解社情民意,感受基层民众心声,另一方面则始终是希望公众对政策措施增进认同、增强共识,争取更多的公众支持,减少施政阻力,增强施政效果;而普通百姓虽然也能由此了解到政府的公共政策,了解到政府的工作重点,但很多老百姓还是希望借这个难得的机会,将大多数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,特别是一些关系到自身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向官员反映并寻求解决。因此,“网络问政”就会出现官民“各取所需”现象。

  “网络问政”一旦陷入“各取所需”的状况,官与民难免就会“自说自话”。自说自话表面上看起来也很热闹,但实际效果却会大打折扣。时间一长,官员们自然会觉得,与网民进行交流,也就是走个形式,不会产生自己希望出现的效果,自然不会有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态度;而网民看到自己向官员反映的问题得不到重视,特别是看到自己迫切需要官员出面解决的问题竟然被忽视,恐怕也难免会认为这样的交流是“作秀”,也就不会认真对待,而取而代之以“游戏”心态参与。“作秀”、“游戏”心态的滋长,必然会侵蚀网络问政的良好愿景,本来已经制度化的官员网络互动,也有可能因此大受影响。

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,构筑民意表达平台、创新政务公开载体、及时了解舆情、促进科学决策,理应成为各级官员的施政亮点。但要做得更好,还必须解决“网络问政”过程中官民普遍存在的问题。其中的关键,是“触网”的官员能否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开阔胸襟,更加认真的倾听,更加坦诚的交流,真正做到上网收集“网情”,下网办好“网事”,实现政民互动,推动科学发展,促进社会和谐。

全球公众传媒摘编:秀娟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